超碰成人毛片,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19sex高清播放,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9299,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国产v日本v欧美v一二三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發布機構:市政府辦公室 時間:2015-05-22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見。

一、2014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經濟形勢嚴峻復雜、困難挑戰異常突出的一年,也是轉型升級、爬坡過坎邁出重要步伐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項工作,較好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生產總值480.5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7億元、增長12.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4億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億元、增長1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72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13273元、增長11%。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發展的科學性協調性持續增強。

——主要指標爭先進位。生產總值增速居全省第2位、較上年前移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3位、較上年前移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居全省第6位、較上年前移10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繼續保持全省第3位、第2位。

——科學發展載體持續提升。虎嶺成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十先進、二星產業集聚區。玉川榮獲國家有色金屬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一星產業集聚區。高新榮獲全國煤礦用防爆電器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

——新興產業培育成效凸顯。力帆新能源電動汽車首批下線填補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空白。以富士康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持續壯大。與洛陽石化開展1800萬噸原油深加工合作,推動化工產業鏈條縱向延伸。旅游、電子商務、物流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

——城市創建再創佳績。全民參與,同心合力,扎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成功進入候選名單進行公示。國家園林城市通過復審檢查。再次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及全國文化先進市等多項榮譽稱號。

——立體交通網絡加快構建。搶抓鄭太高鐵規劃建設機遇,全力爭取融入“米”字形高鐵輻射范圍。焦濟洛城際鐵路獲國家批復。濟源至洛陽西高速公路前期加快推進。濟源通用航空機場納入全省規劃。

——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率先啟動。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為82家新型農業主體、16家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98億元;增加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資本金,為218家企業提供貸款擔保7.2億元。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濟源科技大市場建成投用,新建國家煤礦用防爆電器質檢中心、河南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中原特鋼兆瓦級風電機組主軸核心技術填補了全省空白。

——多項改革試點獲得批復。成功爭取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市、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市、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市、省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等8個改革試點,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雙十”工程全面完成。財政民生支出42.8億元,占預算支出的72.8%,辦成了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全市人民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多項工作創先爭優。低碳城市建設、農村綜合改革、平安交通、城市管理、消防安全、畜牧業發展等濟源經驗推廣交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經濟普查、依法治市、民族團結等60余項工作受到國家、省表彰。

一年來,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一)穩運行防下滑,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去年我市經濟低位開局,主要指標增速回落明顯。面對嚴峻形勢,我們保持定力抓發展,精準發力穩增長,力促經濟運行企穩向好。

堅持綜合施策穩增長。及時出臺16條穩增長保運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推動房地產、電子商務、現代服務業發展實施意見,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擴大有效需求;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小微企業受惠面達98.8%。強化100家重點企業經營幫扶,著力解決傳統骨干企業的困難和問題;建立經濟運行監測預警機制,分部門、分行業逐月監測分析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隨著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全市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堅持擴大投資穩增長。集中實施“3個100”、“1516”項目攻堅計劃,分4批集中開工重點項目98個。累計實施1000萬元以上項目30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88個,比上年增加32個。富士康新增產能、豫光冶煉渣技術改造、伊利乳飲料、化工產業園CTA等項目竣工投產,中國煤科機電產業園、西安交大濟源科技園、國電大嶺風電等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2.5億元,增長19.3%。

堅持強化保障穩增長。全力保障要素供應,加大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開展直接融資,成功發行城投債二期10億元,中原特鋼完成非公開股票發行,資本市場融資51.4億元;域內貸款余額230億元,增長9%。創新土地保障機制,推行城鄉建設用地人地掛鉤、增減掛鉤,爭取用地指標3086畝,供應建設用地5221畝,有效保障了發展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全年培訓6.2萬人,緩解了部分企業用工難問題。統籌煤、電、氣、運等要素配置,集中精力保重點,豫光集團列入全省首批大用戶直供電試點。

(二)轉方式調結構,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我們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進一步擴大增量、優化存量,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

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始終扭住工業經濟結構調整這個牛鼻子,實施了中原特鋼關重件、泰安石膏板、巨力鋼絲繩、金利熔池熔煉綜合技改等一批產業鏈延伸項目,傳統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以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的高成長產業快速發展,增長24.8%,高于工業增幅12.3個百分點;大力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提高4.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長24.8%,高于工業增速12.3個百分點,占工業比重27.5%,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率先在全省完成燃煤發電機組煙氣脫硝治理,提前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把現代農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大力實施高標準糧田建設、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都市生態農業發展三大工程,糧食總產2.18億公斤,綜合機械化水平90%以上;陽光兔業、伊利奶業、綠茵種業等8個農業產業化集群持續壯大,新增銷售收入18.9億元;都市生態農業完成投資3.2億元,建成農業精品園和特色園22個。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52家、798家、68家。加快完善農業保障體系,實施農田水利項目46個,河口村水庫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小浪底北岸灌區、王屋山供水復線、農村安全飲水、引黃調蓄等項目加快推進,蟒河口水庫通過驗收蓄水。

服務業提速提質發展。把服務業作為彌補短板和擴大消費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服務業“5433”行動計劃,實施項目156個,完成投資160億元,增長60%。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年接待游客765萬人次,增長1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6億元,增長13%。大力推進商務中心區、特色街區、專業市場、星級酒店建設,商務中心區建設規劃通過省級評審,東方國際、大潤發、建材模板市場、苗木花卉市場等投入運營。通過減免行政收費、把控土地供應、調整住宅結構等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信息科技、商務服務、健康養生等產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8000萬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1.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三)強引領創優勢,推動城鄉一體發展。我們始終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特色,加快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積極探索具有濟源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化率56.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城市承載能力快速提升。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以重點區域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進一步拓展空間、增強功能、提升內涵。九大片區實施項目87個,完成投資40.4億元,大中華城市廣場、濟東新區安置房、邱禮莊安置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陽湖開發等一批項目快速推進。加快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城市道路12.6公里;新增改造雨污分流管網28公里、“兩氣一水”管網69.4公里、公園綠地7.6公頃;供暖覆蓋率達56%,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11個小區實現直供到戶;中心城區、6個平原鎮、3個產業集聚(開發)區實現燃氣管道全覆蓋。組建濟源北控水務公司,第三水廠開工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竣工,污水處理廠一期提標改造、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加快推進。新改建干線、農村公路231公里,邵吉線建成通車,小浪底專用線、溫邵線改建和低碳交通等項目進展順利,榮獲全國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區域試點市。強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克井、承留、坡頭榮獲國家重點鎮。

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示范市建設,環城路以外行政村和交通干線兩側基本達到“三無一規范一眼凈”標準,3條精品線、3個精品特色村、16個提升培育村初具形象,被評為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進市,衛佛安、五里橋分別入選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創建試點、省“十佳”美麗鄉村。盤溪苑、丹桂苑等新型農村社區項目加快推進,完成投資7.6億元。扎實開展“3+1”工作,造林綠化植樹964萬株,開發整理土地2000畝,10條主干道、3個重點區片整治提升全面完成。

城鄉環境加快改善。多措并舉、鐵腕治污,先后開展美麗濟源環保治理專項行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專項行動、除霾治污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市河流清潔行動,實施大氣、水、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項目200余個,有效降低了環境污染負荷,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58天。加強林業生態市建設,森林覆蓋率44.39%,成為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四)促改革擴開放,增添發展動力活力。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制約,我們更加注重依靠改革辦法、開放途徑拓展空間,發展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不斷增強。

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加快政府機構改革,承接工商、質監、藥監部門管理體制,政府工作部門整合精簡為30個。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民之家”建成投用,進駐行政審批部門36家、公共服務機構12家,集中審批服務事項619項;分兩批取消、調整審批事項112項,承接25項。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六權”確權完成總任務量的85.6%,12個試點村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成立全省首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與中信信托簽訂全省首單土地流轉信托項目。有序推進財稅、金融改革,政府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率先實現市鎮兩級公務卡全覆蓋,“營改增”擴大到鐵路運輸、郵政、電信等行業;榮獲省優秀金融生態市,成為全省首家開發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市。實行一元制戶口管理模式,放開轉移進城農民、在濟上學外地學生、外來投資者和外來打工群體“四類人群”進城落戶限制。加快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市場主體達3.4萬戶,增長26.8%,居全省第3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穩步推進。國有資產及國有企業、教育文化、科技人才、醫藥衛生、社會治理等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開放招商取得明顯成效。強化龍頭產業招商組和四大班子抱團招商機制,完善載體平臺,創新招商方式,更加注重招大引強。充分利用豫港和豫臺經貿交流、服務業開放洽談會、產業轉移對接會等重大招商平臺,集中開展產業專題推介、項目集中簽約。全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96個,招商引資232.9億元、增長15.6%,到位省外資金162.1億元、增長16.9%,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增長25%,居全省第1位,引進實施了力帆新能源電動汽車、富士康精密機械、沁河旅游綜合開發等一批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重大項目。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外貿經營備案登記企業達365家,進出口總額17.3億美元、增長18.5%,其中進口完成14.98億美元,居全省第2位,增長32.2%;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濟源辦事處獲批。

(五)惠民生增福祉,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實施“十大幸福工程”,全力辦好“十件實事”,改革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就業創業工作不斷加強。把穩定就業作為民生之首,進一步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新增城鎮就業2.2萬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5%,零就業家庭動態銷號;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扶持力度,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1億元,扶持1400余人成功創業;新增注冊登記企業1426家、個體工商戶7056家。

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強化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征繳各類保費12.4億元,城鎮職工五項社會保險新增2萬人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4%,4.9萬人納入被征地養老保障范圍;原城鄉居民養老金人均上調15%,高齡補貼擴大到80歲;新農合參合率達99.2%,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380元,住院大額最高補償提高到20萬元,全面實施新農合大病商業保險二次報補,設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2880套,基本建成2621套。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黃河科技學院率先在全國開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入實施職教攻堅二期工程,職教園區入住學生1萬余人;高考本科上線率70.6%,北大、清華錄取8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通過國家認定,國家二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通過評估驗收。多層次開展體育健身活動,舉辦南山自行車公開賽、王屋山國際登山節等重大體育賽事20余次,第十二屆省運會獲得25金、22銀。建成文化禮堂35個、文化中心示范村60個,成功舉辦海峽兩岸道文化合作論壇,《王屋山的女人》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大型市情書《古今濟源》出版發行,成為首批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改革公交運營體制,組建新運公交公司,更新客運車輛70臺,投用公共自行車800輛。啟動“健康濟源”建設,組建5家省市“醫聯體”、7家市鎮“醫聯體”;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建成,精神病院搬遷,婦女兒童醫院、老年公寓加快推進。出生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內。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建成投用。扎實開展精準扶貧,3670人實現穩定脫貧。

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加強安全保障型城市創建,集中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12項安全檢查專項行動,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堅持領導接訪日和信訪聯席會議制度,廣泛推廣依法逐級走訪,深入開展信訪積案集中化解,按期辦理信訪案件542件,辦結率100%。大力加強“四品一械”監管,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嚴厲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加大案件查辦和追贓挽損力度。第八屆村級組織換屆順利推進。深入開展“平安濟源”、社會治安“立體防控”和基層基礎建設,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持續上升,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一年來,我們重視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聚焦反對“四風”,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邀請人大、政協負責同志列席市政府常務會議,辦理、答復人大議案建議125件、政協提案176件。加強行政執法責任追究,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扎實開展“一創雙優”、“冷硬橫推”集中整治、政風行風民主評議等活動,求真務實、干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充分發揮12345市長熱線作用,辦理群眾來電來函16.4萬件。切實轉變會風文風,以市政府名義召開的綜合性會議減少20%、文件數量減少155件,清理調整領導小組和議事協調機構398個,廢止現行規范性文件64件。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持續加強工程建設領域、財政性資金和民生項目監管。堅持“一崗雙責”,嚴肅查處各種腐敗行為。

一年來,我們大力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后備力量及人民防空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駐濟部隊、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新貢獻。落實老干部政策待遇,幫助老干部解決實際問題。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揮作用。對口援疆工作成效明顯。統計、供銷、宗教、僑務、外事、對臺、檔案、氣象、河務、慈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

回顧不平凡的2014年,面對嚴峻挑戰和競爭壓力,全市人民同舟共濟、砥礪奮進,走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我們難以忘記,每一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每一個難題的成功破解,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都凝聚著廣大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職工、駐濟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外來投資者和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自身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市場總體需求回落,企業投資意愿下降,持續擴投資難度加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效益下滑,運行風險積累;財政收支矛盾加大,資金、勞動力、環境容量等要素趨緊,一些潛在矛盾顯性化。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繁重。服務業低、弱、小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工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經濟轉型任重道遠。三是民生改善存在薄弱環節。近年,我們在教育、文化、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隨著消費觀念的不斷更新、需求水平的快速提升,一些民生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公共服務與廣大群眾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四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個別部門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局部還存在“四風”問題和違反“八項規定”要求行為;少數干部對新常態認識不足,改革創新、負責擔當的銳氣有所下降,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對此,我們一定勇于面對,認真解決,決不辜負人民期望!

二、全力做好2015年的各項工作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市和全省、全國一樣,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難度加大,轉型期的各類風險挑戰增多,但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我省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加快實施,對各地的綜合帶動效應進一步擴大。全球全國新業態、新技術發展迅猛,為我市承接產業轉移、搶占新的產業發展制高點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市被列為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這有利于我們通過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拉動投資,擴大消費,催生新興產業,緩解下行壓力,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增添動力。因此,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把困難和挑戰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更要搶抓發展機遇,開拓創新,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發展主動權,努力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得先機、爭取主動,實現濟源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蝶變升級。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為統攬,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強化創新驅動,著力夯實基礎支撐,著力加強民生保障,著力化解各類風險,持續求進、力求先行,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節能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完成省定目標任務。以上目標將在實際工作中努力爭取更好結果。

各位代表!

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濟源市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提出了實現“兩個率先”、建設“四個濟源”的目標,為我市未來發展繪就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戰略綱要,大力推進“一個載體、四個體系、六大基礎”建設,統籌做好各項工作。

(一)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把穩增長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擴大投資、提振消費、推動開放,促進經濟持續健康運行。

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穩增長的重中之重,強力推動更多項目開工建設、達產增效,拉動經濟增長。今年要抓好重大項目122個,總投資680億元,完成年度投資220億元以上。確保中原特鋼關重件、金江煉化焦爐煤氣制氫及氫氣管道、國電大嶺風電、巨力鋼絲繩等項目按計劃竣工達產;加快推進重慶力帆工業園、中國煤科鉆探裝備、沁北電廠供熱技改及管網配套、沁河旅游綜合開發一期、中沃碳酸飲料等項目,確保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加快濟陽高速一期、沁北火電四期、西安交大康橋中試、環保節水設備等項目前期,力爭早日開工建設。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深入謀劃重大項目建設、重大政策措施,力爭更多重點項目進入國家、省規劃“盤子”。

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當前,濟源正處在新一輪擴大開放的歷史機遇期。要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主動融入以鄭州為中心的組合型大都市圈,主動對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全方位推進對外交流合作,以開放招商、承接產業轉移促發展、穩增長。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產業招商組抱團招商機制,大力開展專業化集群式招商。積極探索政府引導性合資合作模式支持企業投資,努力在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中取得新優勢,力爭在銅深加工、鋼鐵深加工、裝備制造、化工、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上取得新突破,新引進龍頭企業10家以上。鼓勵鎮(街道)圍繞特色產業園進行小集群招商,真正形成“一鎮(街道)一業一特色”。鼓勵有色、鋼鐵、農業等龍頭企業積極有序“走出去”,到境外開拓市場、開發資源。力爭全年招商引資突破250億元,利用省外資金175億元以上,實際利用外資3億美元以上,進出口增長8%以上。

擴大城鄉消費需求。抓住國家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的重大機遇,加速服務業提檔升級,拓展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大力發展旅游業,按照全域旅游發展定位,加快王屋山、五龍口等龍頭景區開發建設,支持黃河三峽、小溝背、九里溝等民營景區發展,規劃培育一批美麗鄉村游、工業游、城市游精品線路,力爭全年接待游客84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億元以上。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推進“兩園一帶”建設,引進2家以上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在我市布點,培育限上物流企業5家以上。提升發展新型商貿業,加快培育升龍城、豫光高檔中心商務區等城市綜合體,加快發展電子商務E貿易,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電商產業園建設。及時跟進國家“互聯網+”和省工業云創新服務試點建設,推動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等業態集聚、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等新興服務業,爭取省養老健康產業發展示范區。引導房地產健康有序發展,滿足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集中力量推進商務中心區建設,優先布局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加快實施學校、醫院、安置房、傳媒大廈、商業綜合體等項目,快速提升濟東新區人氣,促進新型商務業態集聚發展。抓好濟瀆特色商業區、蟒河休閑產業帶等特色街區建設。

著力強化要素保障。繼續推進財政資金基金化改革,整合分口專項資金,今年新安排工業經濟發展基金1億元,主要用于中小微企業發展、企業互助、土地征用過渡,補充現代農業發展基金1000萬元,新設旅游產業發展基金2000萬元;爭取省新型城鎮化母基金支持,探索設立城鎮化子基金。創新土地供應方式,著力解決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問題,推動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年爭取用地指標2000畝以上,批復用地5000畝以上。大力引進培育我市急需的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技創新、工程咨詢等領域緊缺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著力防控各類風險,堅決制止、嚴厲打擊各種非法集資活動,妥善解決企業資金互保、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過程中引發的矛盾和問題,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

(二)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搶占產業集群培育制高點,抓好產業集聚(開發)區發展關鍵點,轉化困難企業拖累點,著力提升工業競爭力。

強力推進五大產業集群發展。圍繞優勢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有色金屬循環經濟要圍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突出廢渣、廢氣、廢液和余熱資源化利用以及有色金屬深加工,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力爭產值突破560億元;裝備制造要依托重慶力帆、富士康、中國煤科等龍頭企業,通過深化合作、兼并重組、協作配套等措施,推動產業向高端發展,力爭產值突破650億元;現代化工要搶抓全省建設四大鹽化工基地、三大石油化工基地的機遇,加強與洛陽石化合作對接,謀劃實施一批配套及深加工項目,打造立體循環化工產業鏈,力爭產值突破120億元;能源及新能源要突出高效、集約、節約利用,大力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加快實現提質增效發展,力爭產值突破110億元;農副產品深加工要以伊利乳業、雙匯食品、柳江禽業、中沃飲料等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突出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抗風險、競爭力強的優質企業,力爭產值突破70億元。圍繞五大產業集群,今年重點實施項目128個,力爭完成投資180億元。

加快載體平臺建設。突出承接轉移、集群發展、完善配套、創新機制,推動產業集聚(開發)區上檔晉級,提高承載力和帶動力。持續加強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檢驗檢測、倉儲物流等生產性服務配套和公寓、商場等生活性服務設施,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強化主導產業集群培育,加快引進入住一批龍頭項目,壯大虎嶺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玉川有色循環、新能源,高新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3個產業集聚(開發)區要積極爭創全省十強十快十先進。研究出臺支持市級專業園區發展意見,加快玉泉、梨林、邵原、思禮等鎮(街道)特色產業園發展。

強化企業運行服務。繼續堅持市級領導分包企業工作機制,重點幫扶100家企業解決生產經營突出問題,為企業轉型贏得時間和空間。加強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對接發布,建立健全信息溝通交流機制,著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結合省轉型升級引領企業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行動,培育壯大100家中小微企業;采取企業重組、盤活資產、分類處置等措施,重點幫扶中小微困難企業渡過難關。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重點培育100名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才。

(三)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堅持“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加快推進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和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力爭城鎮化率達到57.5%。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落實省推進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八項措施,出臺轉移人口市民化實施意見,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城區、小城鎮和產業集聚(開發)區轉移,今年爭取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統籌保障戶籍人口和非戶籍常住人口權益。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保障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保障機制,讓農民帶著權益進城、帶著保障落戶。

加快重點區域開發建設。落實《加快全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實施意見》,大力推進中心城區、城市組團、重點鎮、新農村四個節點建設,構建層級合理、各具特色、多點支撐、良性互動的城鎮化發展格局。創新片區建設融資模式,著力解決資金籌措、拆遷補償等問題,重點實施安置房、村莊拆遷、河道治理、商業開發等片區項目78個,完成投資50億元以上。加快推進沿黃、曲陽湖等城市組團建設。積極爭取省重點鎮建設示范試點,實施小城鎮項目106個,完成投資8億元以上。堅持“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并重,按照“五規合一”要求,科學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分類推進新農村綜合發展、特色發展。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實現干凈、整潔、便捷,20%以上規劃保留村建成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

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繼續實施城鎮基礎設施擴能增效工程,推進一批城鎮交通、供排水、燃氣供熱、生態環保等設施建設。一環以內污水主支管網全部貫通,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城市污水主管網全覆蓋,完成盤溪河、湨河、蟒河、葦泉河截污管網建設;新建改造“兩氣一水”管網43.3公里,推動管網向鎮區、城市組團和新型農村社區延伸覆蓋。城區供熱普及率達到63%。加快推進第三水廠、污水水質監測站、污泥無害化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廠等項目建設。改造提升老城區商業街。優化布局城市道路,新改建城市道路9條5.8公里。加強城市水系、城市公園建設,規劃實施古軹生態園、龍潭植物園、濱河綠化等項目,構建城鄉一體的特色生態廊道。加強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對接規劃濟源通用航空機場,爭取融入“米”字形高鐵輻射范圍,開工建設濟陽高速一期,加快焦濟洛城際鐵路、濟陽高速二期、南太行旅游環線前期工作;深入推進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劃,新改建鄉村道路160公里,建設小浪底汽車站、客運南站。

(四)持續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打造生態、效益、智慧、品牌、開放、安全“六型農業”。

抓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按照“一城、一廊、兩帶、四區、五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都市生態農業,打造“一園兩帶十農莊”;加快市農業信息中心、伊品家庭農場聯網系統建設,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加快山區制種業發展,打造全國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種基地;啟動5個萬畝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國家農業應用研究示范基地、高新農業技術展示園和氣象科技示范園建設。

加快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總產保持在2億公斤以上。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基本煙田面積保持在5萬畝以上,建成高效園藝試驗示范基地3個,鞏固提升梨林、王屋山蔬菜制種精品園,建成隆平高科玉米制種特色產業園。加快賽科星、多爾克司奶牛養殖項目建設,新改建標準化養殖場10個,完成投資2億元。持續提升農業產業化集群生產經營和輻射帶動能力,培育銷售收入超10億元集群8個。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新增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0家,帶動農戶3.7萬戶。

加強現代農業支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河口村水庫、三湖引黃調蓄、西坪水庫前期等重點水利設施,完成王屋山供水復線、小浪底北岸灌區、南嶺區飲水工程建設,切實解決5個鎮33個行政村飲水問題;實施沿黃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新增治理面積7平方公里;山區、嶺區要整修支渠管網,推廣最新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利用效益。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3萬畝;著力提升農業裝備水平,鞏固提升機械化示范園區15個,補貼推廣各類農機具800臺。積極開展高產創建示范方、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方、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五)深入推進改革創新。持續不斷推進深化改革、創新驅動,以改革突破體制性障礙,以創新帶動經濟轉型發展。

全面深化各項改革。積極跟進落實中央、省出臺的重點改革舉措,聚焦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障礙,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動各項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成“六權”確權頒證。加快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完善產權交易中心建設,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深化水利綜合改革,組建市水務集團。加快國有林場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大預決算公開力度,今年起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除涉密信息外全部公開預決算。研究制定政府性債務管理辦法,逐步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舉債融資機制。按照統一部署,推進“營改增”擴圍、消費稅、資源稅等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市投資集團;實施豫光集團股權多元化改革,啟動商貿集團、太行煤礦、礦山機械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脫鉤改制。在豫光集團、旅游集團等企業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制定國有企業分類監管辦法。深化金融投融資價格改革。爭取中原經濟區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市。引進設立中原銀行濟源分行。出臺加快保險業發展意見,探索農業、小額貸款保險試點。繼續探索與國開行開發性金融合作模式。鼓勵采取股權融資、PPP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等項目。支持企業開展直接融資。探索設立金融超市,便利銀企對接。承接好下放的區域性價格和收費管理權限。同時,完成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深化其他領域改革。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以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全面創新。強化與北京、上海、西安、鄭州、洛陽等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新建創業基地、研究中心、成果轉化平臺6家以上,培育科技孵化器2個。加快西安交大濟源科技園建設,積極申報省級、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完善提升科技大市場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科技交易服務數據庫、在線交易系統、視頻交易系統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加強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保護。引導企業通過海外并購、設立研發中心、購買專利技術,增強創新能力。爭取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創新型企業5家以上,新建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10家以上。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健全創新體制,完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服務機制,落實促進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和擔保公司聯合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支持企業申報爭取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進一步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全社會鼓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良好氛圍。

(六)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建設,讓濟源文化更具影響力。

持續提升文明素質。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創建長效機制,開展文明村、文明居委會、文明社區、文明單位創建活動,鞏固創建成果。大力開展“全民文明素質教育提升年”活動,發揮機關事業單位、服務窗口、學校、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持續開展“做文明人、辦文明事”、志愿者服務、道德講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組織開展紀念毛澤東同志《愚公移山》發表70周年紀念活動。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健全全媒體輿論宣傳聯動機制。積極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新風正氣。

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推動文化服務惠民,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基層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建成高標準文化禮堂30個,開展“舞臺藝術送農民”演出200場、農村數字電影放映6312場,確保老百姓每月能看一場電影。排練豫劇《愚公移山》,創作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精品,大力開展群眾戲曲調演、戲曲大賽、戲迷擂臺賽等文化文藝活動。加強青少年市情教育普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加快壯大文化產業。制定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推動文化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加快推進濟水文化產業園、愚公文化產業園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文化鎮、文化村,培育重點文化龍頭企業2家以上。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叫響“天下第一洞天”文化旅游品牌。辦好荊浩國際學術論壇等重大特色文化活動,提升濟源文化影響力。

(七)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濟源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為全市人民營造一個宜居的環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將堅決保護濟源的青山綠水,讓美麗與發展同行。

鐵腕推進污染治理。突出“除霾治污、清潔河流”主線,以“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工程為抓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除霾治污環境綜合整治,突出抓好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有機物污染整治,嚴控城市燃煤總量,確保PM2.5下降3%,讓群眾看到治霾新成效。深入開展截污治污河流清潔行動,重點推進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養殖廢水集中治理,開展蟒河、湨河、沁河人工濕地建設試點。加強土壤污染源頭控制,擴大重金屬污染農田修復試點范圍,鞏固土壤污染防治成效。

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力爭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利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支持企業實施節能環保技改,新項目采用先進工藝技術,爭創全國區域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試點。積極開展低碳企業、低碳社區、低碳交通建設,加強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努力建設低碳城市。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及時排除環境污染隱患,嚴防突發重特大環境事件。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提升林業生態網絡,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完成生態造林3.6萬畝,爭創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制定能源消費總量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預算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補償、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和責任追究等機制,逐步實施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水權交易制度,試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把環境質量反降級作為剛性約束條件,使綠色發展者受益,讓損害環境者付出代價。

(八)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我們將以“十件實事”為重點,想盡一切辦法、采取有力措施、做出最大努力,辦好群眾急切期盼的事情,讓廣大群眾更公平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加強就業創業工作。把保障企業用工需求作為就業創業工作的重點,組織農村勞動力參加“訂單式定向培訓”,完成免費技能培訓2萬人以上,新增城鎮就業2萬人以上;廣泛開展各類人才招聘活動,吸引外來就業創業人員2萬人以上;統籌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就業。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建立創業孵化基地,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000萬元以上。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擴大異地就醫試點范圍,推進醫保支付改革,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加大對特殊群體幫扶力度,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加快市老年公寓建設,積極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428套,基本建成2063套。按照統一部署,積極穩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做強現代職業教育品牌,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啟動實施“全面改薄”,擴充城鎮教育資源,新改建中小學5所;推動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啟動人民醫院配套工程和20個衛生服務站建設,提升鎮衛生院醫護水平;加快精神病院搬遷,婦女兒童醫院建成投用。做好人口計生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5‰以內。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完成1500人脫貧任務。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牢固樹立“大平安”理念,著眼“雙安”、推進“雙治”、強化“雙基”,加快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社會治理。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推動社會矛盾調處由事后處置轉向事前預防。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切實解決合理訴求。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推進全國社會信用體系綜合試點建設,打造“誠信濟源”。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構建市、鎮、村(社區)“三位一體”的食品藥品監管網絡,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深入開展雙擁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支持駐濟部隊、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支持人民團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依法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繼續做好民族、宗教、檔案、僑務、外事、對臺、河務等工作。

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各位代表!

新形勢新常態,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法治政府建設目標,加快建設管理規范、運行高效、服務勤勉、施政廉潔的人民政府,全面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轉變政府職能。堅持管好與放活并舉,強化戰略規劃、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政府職能。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制定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厘清行政權力邊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聯審聯批、網上審批,推行一口受理、規范透明辦理,完善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制,讓審批再提速;探索推進行政審批事項下放,讓企業、群眾不再為審批奔波。創新政府服務管理,在市政管理等公共產品提供上推行政府購買服務。依法擴大政府信息公開,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傳遞政務信息,回應社會關切。

堅持依法行政。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健全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認真履行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序,落實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理順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政府工作人員要帶頭學法守法、依法辦事,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

強化權力監督。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真誠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尊重司法監督,主動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推進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監督全覆蓋。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主體責任,認真履行“一崗雙責”,把廉潔從政貫穿到政府工作各個環節。各級領導干部要時刻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自覺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在嚴于律己中開拓進取,在清風正氣中干事創業。

持續改進政風。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全面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國務院“約法三章”和省市各項規定,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強化問責問效,堅決懲治庸政、懶政、怠政,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懲處失職、瀆職,確保政令暢通、政策落地。持續加強學習型政府建設,大力倡樹埋頭苦干、任勞任怨、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公仆精神,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升和品格鍛煉,善于自省自警自勵,帶頭營造開放包容、大氣自信、真誠友善、互助團結的文明風尚,努力打造政治堅定、能力過硬、敢于擔當、勤勉盡責的人民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

濟源的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奮斗孕育奇跡,實干托起夢想。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牢記人民重托,進一步凝神聚力、砥礪奮進、務實重干,為加快實現“一個中心、兩個率先”目標,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濟源而努力奮斗!


掃一掃
在手機上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