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成人毛片,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19sex高清播放,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9299,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国产v日本v欧美v一二三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發布機構:市政府辦公室 時間:2012-05-15

2012年5月15日在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1年及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2011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創新,求實求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了良好態勢,圓滿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奮斗目標。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09.5億元,增長14.8%;財政總收入完成44.2億元,增長18.3%,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5億元,增長1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3.4億元,增長2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1.6億元,增長17.3%;進出口總值完成16.6億美元,增長1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821元,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341元,增長2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鎮化率達到51.4%。

  一年來,我們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著力推進開放招商、項目建設和產業集聚區建設,綜合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開放招商成效突出。把招商引資作為應對復雜局面、破解各種制約最直接、最有效的戰略舉措,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積極推進與央企和大型龍頭企業戰略合作,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1.9億元,增長76.5%,直接利用外資1.5億美元,增長94.5%,榮獲“2011年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稱號。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468個,完成投資228億元,增長26%,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0個,比上年增加46個。濟鋼節能減排和高潔凈鑄鍛鋼件、中原特鋼精鍛機技改、萬洋綠色能源蓄電池、貝迪空調、220kv南嶺輸變電站、蟒河口水庫等項目建成投產;豫光多金屬綜合回收、沁北電廠三期、金馬焦化苯加氫、河口村水庫、恒泰商業廣場等項目加快推進;豐源石油30萬噸輕烴、小浪底北岸灌區等項目開工建設。產業集聚區蓬勃發展。三個產業集聚區調整完善規劃,深入實施“退二進三”,產業集群效應初步彰顯;新建標準化廠房56萬平方米,道路、管網、供電、綜合服務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2億元,增長110%,完成稅收12.9億元,增長48%,從業人員達3.7萬,增長22%;玉川被命名為全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集聚區,虎嶺進入全省“十快”集聚區,高新升格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二)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邁出新步伐

  工業經濟發展壯大。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高成長性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70.5億元,增長19.8%;實現利潤69.9億元,增長28.2%。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新增15家,達到128家。豫光再次進入中國企業500強,濟鋼、萬洋、金利、金馬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大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完成省級以上科技成果鑒定16項,主持或參與制訂、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24項,再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豫光的高效清潔冶金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業現代化積極推進。狠抓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6萬畝,蔬菜、畜牧、核桃、煙葉、冬凌草五大產業持續壯大,成為全國生豬調出大市(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7家,省、市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新增3家、20家;新建農機合作社7家,被命名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旅游區域合作和宣傳營銷,接待游客45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8億元,分別增長35.1%、38.3%,榮獲“河南省旅游強市”稱號。扎實推進重大商貿項目、農村連鎖超市建設,改造提升城市放心早餐網點,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優惠政策全面落實。金融保險、交通物流、文化娛樂、社區服務等產業加快發展。

  (三)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

  中心城區建設進一步加強。濟瀆片區、東南片區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25個,完成投資11.8億元,建成居民安置樓37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6公里,“兩氣一水”新增管網56公里、用戶1.2萬戶。深入開展城市創建,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和“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組團、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實施組團、小城鎮項目115個,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鎮辦環衛、城管、園林等管理隊伍全面建立。坡頭片區開發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和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建成新型農村社區4個。新建省級生態示范村25個,新增沼氣用戶4003戶,建成垃圾中轉站23座、簡易垃圾填埋點27個。“3+1”工作扎實開展,完成農田水利建設項目564項,造林植樹695萬株,開發整理土地2萬畝,村容村貌和十大區域綜合整治扎實推進。城鄉交通條件持續改善。新建改建公路300公里,提升改造濟源大道,城市“兩環十縱十一橫”主干道框架初步形成,產城融合步伐加快,農村路網進一步提升,榮獲河南省農村公路“好路杯”競賽特殊貢獻獎。

  (四)著力推進改革創新,發展瓶頸得到有效破解

  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有效整合政府資源、資產、資金、資信,建立6家投融資公司和財源小額貸款公司,通過市場化方式籌集資金12億元。探索推進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中整治閑置、低效利用土地,提高了發展用地保障能力。深化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進一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民進城優惠政策,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創新政府管理。推進“兩集中、兩到位”行政審批改革,建成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和電子監察系統,建立政府系統新聞發言人制度,官方微博開通運行,政府常務會、全會邀請群眾代表列席并進行網上直播,持續開展“一創雙優”集中教育和“滿浮散懶庸”專項治理,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政府部門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斷提升。

  (五)著力推進民生改善,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就業創業工作進一步加強。新增城鎮就業2.1萬人,幫助2189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112戶。加大創業幫扶力度,新增個體工商戶3098戶、民營企業483家。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率先在全省建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一體化制度。各項社會保險新增參保人員2萬余人次,新農合參保率達到98.5%。城鄉低保、五保戶供養標準分別提高30%、50%。建設保障性住房2729套,發放廉租補貼686萬元。扶貧開發完成483戶遷戶并村和6個村整村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新建改造中小學、幼兒園27所,濟源本科院校、職教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榮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市”稱號。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回歸公益性,市人民醫院門診綜合樓竣工投用。建設農家書屋132個、農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一場兩臺”建設全面完成,市第一屆運動會成功舉辦。社會管理水平穩步提高。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完成,榮獲“全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先進單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持續加強。消費維權工作扎實開展。信訪形勢穩定向好。深入開展“平安濟源”建設,群眾安全感指數居全省前列。全民文明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志愿者服務活動蓬勃開展。強化國防教育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城鄉義務兵“同義務同待遇”將作為典型經驗全面推廣,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市”。榮獲“全國人民防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民主法治建設持續加強。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高質量辦理、答復人大議案建議116件、政協提案118件。法制宣傳教育和行政執法監督進一步加強,榮獲全省“五五”普法先進市稱號。切實加強廉政監察、執法監察、效能監察、政務公開和糾風治亂,反腐倡廉工作扎實開展。認真開展預算執行和經濟責任審計。統計、人口、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對臺、群團、檔案、氣象、河務、史志、應急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2011年工作的圓滿完成,標志著本屆政府各項目標順利實現。

  ——過去的五年,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兩個率先”的戰略目標,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努力在發展中調整、在發展中轉變、在發展中提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6%,先后突破300億元、400億元大關,是2006年的2.4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6萬元,是2006年的2.3倍;地方財政總收入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長13.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長18.7%。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由63.3億元增加到228.4億元,年均增長29.3%;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由29億元增加到101.9億元,年均增長36.5%。

  ——過去的五年,是工業支撐更加強勁、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工業強市”戰略,積極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工業經濟結構明顯優化提升。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65.5%提高到72.9%,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6%;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由7.6%提高到15.4%;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重由80.6%下降到65.3%。產業集聚區建設從零起步,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5億元,入駐規模以上企業68家,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54.4%,成為轉型升級的新載體、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8%,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23.4%和33.1%,連續五年躋身環境質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財政累計投入涉農資金18.4億元助推“三農”發展,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過去的五年,是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幅度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58公里,圖書館、城展館-科技館等建成投用,地下管網由666公里增加到891公里,城鎮化率由42%提高到51.4%,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城鎮組團建設深入推進,小城鎮建成區面積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73公里,新建改建干線公路150公里、農村公路1580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鎮鎮通高速公路和組組通硬化路。全面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廣播電視、寬帶網絡、標準化衛生所、日用品超市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過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市財政累計投入民生建設資金89.2億元,解決了一大批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7%;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2.28:1縮小到2.02:1。新增就業10.2萬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養老、醫療保障政策全覆蓋,各項待遇水平居全省前列;實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三級醫療衛生服務、農村文體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加快向農村延伸,城鄉居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過去的五年,是不畏艱險破解危局、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貿易保護的嚴重沖擊,我們凝聚全市力量、發揮全市智慧,采取強化服務、要素保障、銀企合作、企業“四賽”等應對舉措,努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全力推進放權強鎮、土地金融、行政審批、城鄉一體化等改革創新,持續增強發展活力;堅持通過改造提升生產工藝、淘汰關閉落后產能、實施村莊學校搬遷,實現涉鉛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多贏。危機蘊含新機遇,特殊時期的壯士斷腕之舉,使我們經受住了特大考驗,取得了戰危機、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全面勝利!

  本屆政府主要工作目標的圓滿完成,書寫了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輝煌一頁,為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這樣的成績極其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職工、駐濟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外來投資者和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歷程極不平凡,經驗彌足珍貴,有以下幾點值得認真總結:一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實力穩步增強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同步推進。二是必須緊密結合濟源實際,著力打造城鄉一體化品牌,以城帶鄉,以工哺農,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三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建立辦實事辦好事長效機制,讓人民群眾長期有保障、永久得實惠。四是必須堅持創新創造,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揮體制機制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五是必須發揚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堅持干字當頭、求實求效,形成競相發展、爭創一流的良好局面。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三次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層次偏低,第三產業明顯滯后;高消耗產業偏重,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后加工度偏低,經濟開放度不高;土地資源緊缺,環境容量飽和,信貸融資困難,發展要素趨緊;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環境保護、社會管理還有諸多薄弱環節;一些干部自視甚高,固步自封,開放意識不強,素質能力、運作水平、工作作風亟待提升。對此,我們一定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趕超跨越的關鍵期、轉型提升的攻堅期,也是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時期,國家宏觀政策穩中求進,國際國內產業加快轉移,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面推進,我市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正在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示范市建設,人心齊、熱情高、干勁足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加快發展面臨諸多機遇;但我市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區域競爭壓力加大,給我們帶來了嚴峻挑戰。總體上看,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多于不利因素。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正視挑戰,克難攻堅,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不斷開創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中原經濟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市為總抓手,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以富民強市為中心任務,著力推進擴大開放,著力推進轉型發展,著力推進改革創新,著力推進民生改善,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持續求進,力求先行,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我們要突出“圍繞一個總抓手,落實五項主要任務,加快五個創新突破,實現五個顯著成效”。

  圍繞一個總抓手:建設中原經濟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市。這是我市立足實際、充分論證提出的特色定位和發展品牌,是積極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是在更高層面、更高水平上持續推動“三化”協調發展。要經過五年努力,城鄉一體化實現程度位居全省前列,成為全省示范。

  落實五項主要任務:一是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上做出示范。按照“全域濟源、一體發展”的理念,科學劃分城鄉功能區域,構建中心城區、功能區(產業集聚區+組團+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的層級體系,形成城鄉高度融合、空間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高效、區域特色鮮明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二是統籌產業發展布局,在產業轉型發展上做出示范。推動重化工產業向高附加值、循環和低碳方向轉型,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壯大服務業規模,推動特色高效農業集群發展,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是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在城鄉共建共享上做出示范。整合資金資源,統籌推進城鄉交通、能源、水利、公用設施、信息網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城鄉高效連接的基礎設施網絡。四是統籌城鄉服務體系建設,在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做出示范。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上的主體和主導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強城鄉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化等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五是統籌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在建設生態宜居精品城市上做出示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綠色低碳之城、魅力山水之城、生態宜居之城。

  加快五個創新突破:一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障礙,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聚,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在促進人口集聚上實現突破。二是深化用地制度改革,創新土地開發機制,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破解城鄉一體化發展用地矛盾,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上實現突破。三是樹立科學經營城市理念,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提高財政資金引領和使用效益,創新金融產品供給,在城鄉一體化建設資金籌措上實現突破。四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城鄉一體化管理創新上實現突破。五是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在對外開放合作上實現突破。

  實現五個顯著成效:一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保持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居全省前列,確保萬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幅居全省前列;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左右,到2016年比2011年翻一番。二是新型城鎮化顯著提升。城鄉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新型城鎮體系基本形成,城鄉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城鎮化率達到65%以上。三是發展方式顯著轉變。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初步形成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第三產業比重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四是民生建設顯著加強。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1以下。五是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強化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增強全市人民環保意識,形成“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濃厚社會氛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城市空氣優良天數年均達到310天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

  各位代表!加快發展、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市政府將和全市人民一道,經過五年奮斗,讓濟源的經濟更加強盛,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幸福!

  三、全力做好2012年的各項工作

  今年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建設中原經濟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市的啟動之年。我們一定恪盡職守、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決不懈怠,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根據《濟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市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財政總收入增長1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5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化率達到5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78‰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4%左右,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圍繞上述目標,重點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完善提升為重點,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突出規劃、建設、經營、管理四個環節,強化中心城區、復合組團、特色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四個節點,全面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

  突出規劃龍頭作用。加強城市特色和發展戰略研究,高標準編制城鄉一體化示范市建設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根據經濟基礎、區位條件、人口分布、資源稟賦等要素,規劃建設中心城區核心功能區、虎嶺轉型發展功能區、玉川循環經濟功能區、西霞湖生態經濟功能區、王屋山生態文化旅游功能區、東部特色高效農業功能區,打造“1+5”向心發展模式,構建中心城區、功能區(產業集聚區+組團+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的層級體系。切實加強規劃執行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建設行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加快新型城鎮體系建設。加大中心城區建設改造力度。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彰顯魅力,不斷增強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三大片區建設。大力推進濟瀆片區建設,優化北海人居環境,提升北部商業、文化、旅游功能。大力推進東南片區建設,與軹城融合發展,打造城市新型商圈和高檔社區。大力推進蟒河片區建設,疏通河道,改造提升,形成生態軸、景觀帶、商業帶和城市文化長廊。加強中心商務區和特色商業區(街)建設。加快編制中心商務區發展規劃,爭取列入首批省定重點。特色打造濟水核心商務區、沁園現代城市新區、北海中心商圈、天壇都市工業和商貿物流區、玉泉汽車商務中心區和生態休閑區。完成濟水宣化大街、西街、天壇工業大道、沁園凱旋路、北海民族南路、健康路等6條特色精品街(區)建設。積極推進重點部位和城中村改造。大力推進天壇路、濟水大道、濟源大道、愚公路、濟瀆路等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完成20條居委會道路整治提升。新建改造20個公交站點。實施北街、段莊等8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加強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啟動“三湖”、龍湖、東湖等區域建設,加快推進湨河、葦泉河、珠龍河改造;提升龍潭生態園、古軹生態園和28處居委會游園、綠地;實施廣告綜合提升工程,搞好美化亮化。強力推進復合型組團建設。積極引導產業集聚區和所在鎮、組團融合發展,逐步成為中心城區的拓展區。克井、五龍口、玉川集聚區組團,加快推進克井自來水廠、中晟商貿園等項目,積極發展工業物流;承留、思禮、虎嶺集聚區組團,加快推進曲陽湖治理、曲陽湖商貿樓、萬陽湖北岸治理等項目;坡頭、大峪、西霞湖組團,圍繞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加快推進坡頭污水處理廠、大河名苑和尚景水岸等項目。加強特色小城鎮建設。突出發展定位,彰顯特色優勢,加強基礎設施,提升功能品位。邵原重點建設豫西北門戶鎮,加快推進邵州市場等項目;王屋、下冶重點建設文化旅游休閑名鎮,加快推進桃花湖治理、夢柏河治理等項目;梨林重點建設現代農業加工區和東部門戶鎮,加快推進市第二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統籌編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開工建設23個新型農村社區,重點推進驛城、濟瀆、北辰、裴村、愚公、苗店、東湖、玉陽湖、沁園春天、濱湖花園、柿檳花園等社區建設。落實農民進城進鎮進社區扶持政策,通過就業創業、土地流轉、宅基地置換等,引導農民加快向城鎮、社區集聚。配套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綜合辦公場所和綜合服務站點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焦濟洛城際鐵路、濟陽高速公路、濟坡快速通道等規劃建設; 改建207國道、邵吉線等主干道;加強城市道路建設,完成東西二環、湯帝北路、玉川西街、荊梁南路建設,加快推進北海路西延、濟源大道西延、南環西延、東環南延;大力實施組團連接工程,將硬化道路向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和產業基地延伸。啟動城區供熱燃氣管網、供排水管網、強弱電地下管網“三網”改造,新建改造各類管網43公里,實施文昌路以西—焦枝線以東天然氣置換工程,啟動第三水廠前期工作。推進供熱體制改革,加大供熱補貼力度,提高供熱保障能力。完成“智慧濟源”建設規劃,實施寬帶提速、移動通信網絡升級、有線電視網絡優化、物聯網推進工程,建設云計算信息資源管理中心,在行政審批、行政管理、城建、交通、教育、衛生、農業等領域全面推進信息化,積極創建國家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和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市,推進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構建“數字城市”。

  切實搞好城市經營。堅持“存量換增量、無形換有形、資源換資本、資產換資金”的理念,依托市投資公司,盤活城市資產,做大做強城建、交通投融資平臺,加大城鎮建設領域的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進入城市建設,完善投融資機制,加大城建投入,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城鎮管理水平。按照城鎮發展“三分建、七分管”的精細化管理理念,進一步完善城鎮管理制度機制,明晰市、街道辦事處、產業集聚區的城鎮管理職能,促進城鎮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數字化。加快推進“數字城管”。進一步完善城鎮管理綜合執法機制,加強市容衛生、道路交通、城市綠化、市政設施和集貿市場管理,構建全方位、精細化、數字化的城鎮管理體系。嚴厲打擊私搭亂建、隨意停放、亂丟亂倒等行為,營造整潔、優美、文明、有序的城鎮環境。深入推進城鎮創建。大力開展“五城聯創”,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主線,努力實現全國節水型社會創建目標,力爭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通過考核,穩步推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創建,啟動省級生態市建設。將城市創建延伸到復合型組團、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扎實開展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創建活動。

  (二)以轉型升級為突破,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開展工業企業“賽項目、賽招商、賽轉型、賽生態”活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增強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工藝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壯大產業規模。有色產業重點培育“電解鉛—極板—蓄電池—電動車輛”、“電解鋅—鋅合金—鍍鋅制品”產業鏈,加快推進豫光多金屬綜合回收、萬洋振龍鉛酸蓄電池等項目。鋼鐵產業重點培育“鋼鐵—特殊鋼—特殊鋼制品”產業鏈,加快推進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濟鋼高性能特殊鋼等項目。能源產業深入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技術改造,重點實施沁北電廠三期、國電豫源熱電聯產、濟源煤業和鶴濟礦業礦井技術改造等項目。化工產業重點圍繞煤化工、鹽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大產業鏈,加快推進金馬焦化苯加氫、聯創化工環氧氯丙烷等項目。建材產業重點抓好水泥行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積極發展玻璃深加工、新型管材、耐火材料,加快推進中聯水泥、魯泰高新合成材料、開元磷石膏板等項目。

  發展壯大高成長性產業。大力培育機械裝備、礦用電器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機械裝備產業積極引進電動汽車、金屬壓延設備、工程機械、風電裝備等大型企業,加快推進液壓油缸生產線搬遷改造、比亞迪電動汽車空調、新日電動汽車等項目。礦用電器產業利用國家火炬計劃礦用產業基地平臺,深入推進礦用電器行業整合,重點實施中煤科工產業園、井下救生艙、東電礦井電氣自動化等項目。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單晶硅、太陽能玻璃和電池、LED照明顯示設備、地能利用設備、新能源汽車動力,加快推進國電豫源大嶺風電、合超硅微粉等項目。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磁性材料、納米材料、石英晶體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等,盡快實現產業化。生物制藥產業重點推進冬凌草科技園區一期、河南生物環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項目。電子信息產業重點推進富士康產業園建設,確保一期項目8月份全面建成投產,做好富士康項目社會化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其集聚帶動作用,著力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全面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著力創新管理體制,突出產業集群培育,強化產城互動發展,全面提升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力爭1個集聚區進入全省前30名、1個集聚區進入全省“十強”或“十快”。加強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年”活動,優先解決影響項目入駐和企業運行的突出問題,完成投資33億元。玉川集聚區加快推進玉川北路等支線道路、東線供水、污水處理廠、220kv變電站、綜合服務中心、采空區加固利用、200套廉租房等項目,規劃建設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虎嶺集聚區加快推進富士康產業園配套設施、110kv變電站、5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綜合服務中心、職工公寓樓等項目,規劃建設精細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推進鎮辦工業園17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110kv變電站、綜合服務中心、愚公南路等項目,規劃建設礦用電器、電子通訊產業園和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大力實施“退二進三”計劃,新增搬遷企業20家以上。著力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土地整理平臺,通過內部挖潛和用地指標傾斜,緩解集聚區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完成土地收儲6000畝以上。加強投融資平臺建設,加大銀企合作力度,完成融資6.5億元以上。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建設豫光、中原特鋼、貝迪空調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加強人力資源平臺建設,以富士康校企合作和培訓中心建設為重點,積極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滿足項目落地和集聚區用工需求。促進產城互動發展。對產業集聚區、組團、鎮區實行捆綁建設、聯動開發,促進金融、商業、餐飲、文化等服務業向集聚區延伸,提高集聚區社會化服務水平。強力推動城區基礎設施向集聚區延伸,加快產業集聚區內村莊向鎮區遷并,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制定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規劃,抓好38家重點能耗企業節能降耗,開展“能源計量示范企業”評價活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強力推進污染防治,完成21家涉鉛企業落后產能淘汰,實施石河底泥無害化處置、脫硫脫硝、廢水治理、廢渣利用工程。嚴格執行水資源利用“三條紅線”,完成城市規劃區自備井封閉任務。確保萬元GDP能耗下降3.5%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學需氧量等減排指標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

  推動工業內涵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設,重點培育PVC樹脂、水處理劑、礦用電器等七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施質量興市戰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爭創1個省長質量獎、3個省名牌產品。大力開展企業對標活動,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參與標準制定,做好市長質量獎評審工作。啟動國家礦用電器產品質檢中心建設,規劃建設河南省黑色金屬質檢中心、河南省有色金屬質檢中心。實施“中小企業倍增計劃”。加大對100家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中小微企業提升產業規模、加快轉型升級,力爭2-3年內主要經濟指標全部實現倍增。積極推動企業上市。加大上市后備企業的培育力度,幫助企業解決具體問題,確保清水源上市成功。引導上市企業搞好資本運作,擴大融資規模。

  (三)以集群發展為方向,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實施力度,推動農業產業化、集群化發展,提升新型農業現代化水平。

  推動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萬畝,加強優勢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化集群。新建改造標準化養殖場15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8%以上;新建蔬菜溫室大棚2000座,新發展薄皮核桃園區1萬畝,煙葉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新發展冬凌草種植面積5000畝。加快實施雙匯生豬養殖基地、伊利液態奶加工、柳江林下養殖等項目,積極引進核桃、糧食、蔬菜等深加工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1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加強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推進農超對接,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加快農業特色園區建設。全面落實與中科院簽署的推動綠色農業發展院市協議,以四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重點,規劃建設一批農業特色園區。東部農業示范區建設傳統農業提升區,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糧食,加快梨林農副產品加工園建設;南部農業示范區建設生態觀光農業區,重點實施渠馬線生態農業、柳江有機蛋產業園、康達兔業基地項目;西部農業示范區建設綠色有機農業區,重點發展陽下路兩側生態觀光農業和煙草、核桃、冬凌草、蔬菜制種等特色產業;北部農業示范區建設設施休閑農業區,積極發展高效種植業,重點實施玉泉食品生物醫藥產業園、泉水灣生態休閑園等項目。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完成營造林13萬畝、義務植樹150萬株,新建完善平原防護林網13公里。加快河口村水庫、小浪底北岸灌區、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東湖引黃調蓄、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完成西坪水庫、王屋山供水復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實施水保治理項目4個,積極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建成旱澇保收標準農田2萬畝,完成農業綜合開發1.5萬畝。積極推進特色農業機械化,完成3萬畝保護性耕作項目、5萬畝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完成氣象雷達站暨防災減災中心建設。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規劃建設農業科研中心,建立1-2個農業優勢產業研發機構,基層農技推廣站建設完成40%以上。鼓勵和支持農業科研單位、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加強農畜產品質量監管,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5個。

  (四)以提速升級為目標,全面加快服務業發展

  認真落實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突出重點產業和載體建設,拓展領域,培育亮點,做大規模,提升層次,推動服務業優化升級。做大做精旅游產業。立足中國休閑旅游文化名城定位,發揮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影響力,叫響王屋山旅游品牌,開展王屋山、小浪底景區創5A、小溝背景區創4A工作,加快南山省級森林公園、九里溝旅游公路、黃河三峽服務設施、陽下路沿線“農家樂”設施建設,做精景區觀光游、培植鄉村休閑游、提升都市度假游,打造豫晉陜金三角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568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以上。積極發展商貿業。全面落實省政府促進中心商務功能區和特色商業區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提升市級商業中心,完善區域商業中心和農村、社區商貿服務網絡,建立現代商貿服務體系。抓好大中華城市廣場、恒泰綜合商業廣場、中原國際商貿城、北海農貿生活廣場等項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優化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新聞傳媒業、演藝健身業、文化娛樂業等文化產業,做好愚公文化產業園、濟水文化產業園前期工作,打造一批有影響的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豫劇《王屋山的女人》,拍攝電視劇《玉真公主》;辦好濟瀆廟民俗文化廟會、海峽兩岸(濟源)道教文化論壇。加快建設現代物流業。整合重組資源市場,積極推動企業主輔分離,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建設市區商貿物流配送中心、克井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玉泉食品冷鏈物流園。引導培育健康養生業。加強保健、療養等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抓好三湖體育公園、玉陽山健身園等項目,打造特色健康品牌。提升餐飲娛樂業。大力推進餐飲娛樂品牌化、品種特色化、消費大眾化,加快東方國際、戴斯酒店等五星級酒店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型服務業。創新金融產品,擴大信貸投放,增強金融服務業發展能力;拓展中介服務業門類,培育現代中介機構,提升城市商務環境;加快社區服務業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各類便民服務,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大力發展保險、科技、信息等各類服務業。

  (五)以龍頭引進為抓手,全面擴大對外開放

  持續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舉應多變”、“一招求多效”的全局性舉措,以對外開放的新突破帶動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引進行動計劃”。緊緊圍繞能源、化工產業,裝備制造、礦用電器產業,城市綜合體等商貿產業,旅游、文化產業,新能源及教育衛生產業,食品加工、現代農業、生物制藥產業,組建6個由市政府領導任組長的重點產業招商組,實行產業集聚區、鎮(街道)、市直部門聯動招商,瞄準重點企業,強化對接攻堅,力爭引進行業龍頭企業6個以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領域。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積極引進旅游業大集團、大公司和品牌商貿業,大力發展新型物流業態;深化交通、城建領域對外開放,綜合運用土地運作、股權投資、捆綁開發、債務重組、產業基金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以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養老服務業和健康養生業為重點,加快社會事業領域開放招商步伐。大力推進區域戰略合作。積極落實與周邊地市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發揮產業互補優勢,謀求共贏發展;主動承接鄭州、洛陽兩個中心城市輻射,積極融入“鄭洛三”工業走廊;積極聯合周邊城市爭取發展政策,大力推進基礎設施、能源、產業、生態、旅游發展等方面的對接和聯合。著力構建舉市開放體制。堅持市級領導帶頭招商,對重大項目實行領導“一對一”跟蹤協調服務。廣泛動員企業以商招商,引導支持企業主動招商引資。完善投資項目“綠色通道”、聯審聯批、全程代辦等工作機制,構建招商引資全程服務平臺。加大對破壞發展環境行為的打擊力度,努力營造親商、安商的良好氛圍。建立招商引資定期新聞發布會制度,嚴格招商引資考核獎懲,充分調動全市上下招商引資的積極性。

  (六)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提升體制機制優勢

  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堅持先行先試,加強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規范創新投融資機制。支持政府性投融資平臺健康發展,完善政府投融資體系。引進1家金融機構,積極爭取信貸指標,深入推進銀企合作,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創新完善土地利用機制。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新增耕地面積1萬畝。建立土地收儲協調機制,加強土地批后監管,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土地。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搞好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確權頒證工作。加快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開展農村產權融資、抵押貸款、產權交易,探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權股權化改革和村級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改革;通過職工參股、資產折股等方式,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對文體設施經營、文體活動項目,探索實施政府采購和公開招標制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整頓行政審批事項,建設市行政服務中心綜合樓。完善財政預決算公開制度,擴大政務公開的范圍和層次。積極推進政府機關所屬國有企業脫鉤改制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七)以“十大幸福工程”為重點,切實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大力實施就業創業工程。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加強創業孵化園建設,發放創業小額貸款1.6億元,新增私營企業320家、個體工商戶3000戶;啟動全市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計劃;大力實施“玉川英才”工程,面向全國引進百名高層次人才,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提高人才支撐能力。

  大力實施教育內涵提升工程。推進本科院校、實驗中學、西關小學等項目,新建改建幼兒園29所,實施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標準化學校建設;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加快職教園區建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施“濟源名師”工程,開展教師“國培、省培、市培”工作。

  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啟動傳媒大廈、博物館、美術館建設,新建農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個、社區文化中心17個;大力開展“舞臺藝術送農民”、免費放映數字電影活動,推進群藝館、博物館、圖書館和鎮級文化站免費開放;深入推進全民文明素質教育,扎實開展“書香濟源”全民讀書活動,建設學習型城市;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承辦國內外重大賽事,打響籃球城市品牌。

  大力實施醫療健康工程。啟動健康城建設,新建坡頭、王屋、邵原衛生院,提升20個標準化新型社區衛生服務站;啟動公立醫院改革,開展市級醫院與鎮衛生院結對幫扶活動,完善農村基本藥物供應網;鞏固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實施免費婚檢和出生缺陷干預;對全市35歲以上婦女免費篩查乳腺癌、宮頸癌;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啟動實施“濟源名醫”工程,改善鄉村醫生待遇。

  大力實施社保統籌工程。提升城鄉養老、醫療、失業、低保、救助等社會保障水平,落實被征地居民社會保障政策,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待遇足額落實到位。建設鳳凰陵園、鎮級骨灰堂。做好敬老補貼發放工作。

  大力實施安居保障工程。建設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房4794套,做好租住房租賃貨幣化補貼發放工作。

  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工程。提高扶貧標準,完成1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完成2000名獨居、散居貧困群眾的遷戶并村任務,完成“雨露計劃”培訓800人,開展2個貧困村到戶增收項目試點。持續開展駐村幫扶活動。

  大力實施生態環境工程。編制南太行、沿黃生態屏障區生態建設規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加強大氣、污水、廢渣治理,積極開展養殖業環境治理。深入實施村容村貌連片綜合整治,完成東站、南站、陽下路等10個重點區域綜合改造。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大力實施公交便民工程。規劃建設客運南站,收購個體車輛250臺,淘汰老舊車輛11臺,實行公司化經營;完善市鎮村三級客運網絡,實現無縫換乘;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降低城鄉客運票價,統一管理服務,倡導公交出行,率先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

  大力實施平安善治工程。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機制。深入推進安全保障型城市創建。深入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示范創建。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深入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強力推進“法治濟源”創建,深入開展“六五”普法。推進綜治網絡進村居、進社區、進企業,實現視頻監控全城覆蓋,確保群眾安全感指數達到95%以上。探索大社區管理體制,建設社區服務中心,下放社會管理、服務權限,對居民事項實行“一廳式”審批和“一站式”辦理。

  同時,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依法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支持駐濟部隊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擴大城鄉義務兵“同義務同待遇”改革成果,廣泛開展雙擁活動。做好統計、工商、檔案、民族、宗教、人防、史志、僑務、外事、對臺、河務、無線電管理等工作。

  四、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做好新一屆政府工作,必須堅持以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和“三具兩基一抓手”工作方法,深入推進“兩轉兩提”,大力倡導務實重干,切實樹立起依法行政的形象、為民負責的形象、推動工作的形象、清正廉潔的形象,持續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一)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主動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支持政協參政議政,認真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廣泛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監督。堅持科學民主決策,落實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重大決策制度。完善政府新聞發布、信息公開和辦事公開制度,確保權力“陽光”運行。依法履行職能,改進執法方式,規范執法行為,做到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二)執政為民,建設服務政府。牢固樹立執政為民宗旨意識,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追求。加快職能轉變,強化公共服務,創新社會管理,提高服務水平。認真落實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全程代理等制度,為群眾、為企業、為項目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充分利用市長信箱、便民熱線、官方微博,暢通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把群眾的關注作為政府工作的方向,認真解決生態保護、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拆遷安置、扶貧救助等熱點問題,嚴厲打擊環境污染、違規生產、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加強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不斷改進會風文風,大力推進電子政務,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三)清正節儉,建設廉潔政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采取“制度+科技”方式,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推進政務公開。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切實加大辦案力度,嚴厲懲處貪污腐敗,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厲行節約,勤儉辦事,嚴格控制行政性經費開支,創新公務用車管理辦法,繼續保持“三公”經費零增長。認真開展預算執行、經濟責任和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強化審計監督。深入開展“一創雙優”集中整治活動和行風評議,加大行政問責和效能監察力度,以實際行動保障發展、取信于民。

  (四)與時俱進,建設學習政府。堅持把加強學習作為提高干部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學明白,確保想明白、說明白、做明白。每一位公職人員都要學習履職盡責所必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等相關知識,及時更新思想觀念,豐富知識儲備;堅持學用結合,研究掌握分管工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政策法規,圍繞疑難問題展開學習,在破解困惑中武裝頭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虛心學習先進經驗,加強戰略性思考、前瞻性研究,不斷提高創新發展的能力;完善學習制度,堅持學習全員化、組織化、常態化,以考促學,學以致用,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人民滿意的干部隊伍。

  各位代表!

  濟源已站上新的歷史起點,美好的前景激勵著我們,人民的期盼鼓舞著我們!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堅實的步伐,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開拓前進,努力譜寫濟源發展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

掃一掃
在手機上打開當前頁面